此博已废

无念无想、无欲无求
写写故事做做梦

一些关于YouTube评论的看法

刚刚撸完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无意中看到YouTube的频道里也上传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然后没忍住洪荒之力还是又一遍的刷了。看了视频底下的评论略微有点生气。

忘了这个纪录片拍了几年,但是没记错的话还是花了蛮久的时间的。其实修文物这件事情怎么说呢,即使是呆在故宫很多年的行政部门的员工也不一定知道这些匠人的真实工作状态。

有幸认识几位这个纪录片里出现了镜头的人,一开始看到他们的时候真的很,怎么说呢,有点儿别扭。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笑意吟吟的看着孩提时期的我的某一个长辈”,结果突然变成了一丝不苟的传承人。虽然已经出国很多年,但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他们工作时是这样的,心中不禁多出了几分感动,夹杂着一些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感。

虽然说经常驻足于各大博物馆,但的确是第一次真实的了解到一件件摆在柜子里流芳百世的文物国宝,修复时是这个样子的。没有那么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后来一想的确也是,这是这些手艺人赖以生存的技能,也如同我们一般,每天都在重复做着的事情。他们脱离了红墙的束缚,也是一个个普通到淹没在人潮中的微小粒子。

这份职业在我们看来很伟大,但其实已经习惯了和文物打交道的他们已经可以说是习惯了。

还有就是评论里让我比较恼火的,关于“怎么能这么粗鲁的对待文物”这个问题。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故宫现在光陈年家具就有好几十间屋子(我不确定但是数量真的很多很多很多)修?怎么修的完?地库里还有那么多,件件都是老东西,件件都是国宝。

要是按照这么说,一棍子打死的话,故宫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还都是文物呢?游人还不是每天都闯进去了?

还有就是所谓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文物。

拜托诶人家可都是“国宝级别”的修缮专家诶,他们比你要知道怎么才是保护文物不是吗?还有就是对于这些匠人来说,修文物就是他们的日常。要是三四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沉默不做声”的修文物,恐怕这些手艺就更没的可流传了。

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关于那只三彩马,说那个是二次创作的。

拜托诶,那个是唐代的OK?多少年了不用我提醒应该自己能掰着手指头算出来吧?

小到几枚古钱币,大到金缕玉衣,甚至更大,都是至少经历过几百年的东西。有些东西出土的时候就是一堆碎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北大考古系的学生们就是得手动拼陶片,谁叫工业不发达)(包括到现在即使科技发达修缮这种事情上,科技也只能是辅助,真正的关键还是得靠一双双手)

书画也是,一张现在的纸你放个一二十年都变色成那个德行,更何况是绢啊之类的。要是没有这些所谓的“二次创作”。恐怕很多很多的书画啊,陶瓷啊,其他的呀,都是一块块碎成的渣渣,一片乌压压的时间岁月痕迹。

那还有什么看头啊(T ^ T)是不是呢

一直很想成为一个“能够搞得了理论但是又可以亲自实践”的人,也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尊重这些“打理了时间灰尘”的人们,故有了上面的着一番话。


ps,牡丹展有谁去看了吗?留学生目前快哭瞎了

评论(9)

热度(8)